返回
首页

雅文小说移动版

m.yawenba.net

110、三民问题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谈心谈话还在进行,又派宁阳侯陈懋前去太庙,不久琉球遣使来朝,赐宴。

随后免山东被灾处柴炭,同时接到巡抚直隶左佥都御史王俭的奏疏:“徐州民缺食者四万有奇,臣已发廪,并劝令富室出米麦二万六百余石,陆续赈济。”

很好,升南京右副都御史。

接着得到庆王秩煃的奏疏,说府中军校余丁因榜例多,跑到太监总兵处投充报效,想同老母与妻子到北京哀诉。

这叫什么事!

当即回复:“以此小事搅扰朝廷,甚乖藩辅之义。今后务存大体,毋蹈前失所奏之事。已令该部处置,不许轾率来京。”

现在皇帝的龙椅还没有坐稳,都给我老实呆着!

马上就要大祀,命于谦代为行礼。

谈心谈话结束,她对朝廷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心中的信念也愈发坚定,还有两年可以准备,但是她不能一个人作战。

看着时辰还早,宣于谦和阁臣进来商量要事。

汪舜华听政以后,都是在文华殿处理日常奏疏、召见臣工。

文华殿主殿为面阔5间、进深3间的文华殿;后殿是主敬殿,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此外还有东西配殿本仁殿、集义殿。

汪舜华想过,以后皇帝开经筵,就让他在主敬殿读书。

行了礼,像往常一样吩咐赐坐;这才开口:“这些天,你们跟着我听了各衙门的情况汇报,有什么感受?”

于谦老实回禀:“内忧外患,世事多艰。”

汪舜华点头:“说得好,内忧外患。——天灾频繁,腐败横行,武备不脩,祀典有缺,人才断代,财政困难,我想要开一代盛世,任重道远。卿等有何高见?”

陈循马上奏道:“太后有开创盛世之心,诚为国家之幸。臣以为,只要虚心委任儒臣,广求天下人才,求民疾、察吏治,崇节俭、勤经筵,刑必务归乎有罪、赏不滥及于无功,练兵选将、无忘社稷之忧,亲贤远奸、必复祖宗之治,自然天意可回,灾异可弭,人心可安。”

高谷等纷纷开口。

汪舜华笑:“你们说的都不错,不过忘了一点: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意是什么,不过就是世道人心。”

叽里呱啦了一大通,归结起来,还是委任内阁,太后您自己回宫呆着去。

她连于谦都不能全权托付,何况别人?

汪舜华道:“自古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朝廷所有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民的问题。归纳起来,不过三件事:一是民族,二是民生,三是民心。”

众人面面相觑。

口号必须喊,而且要喊得响亮,否则不能振聋发聩,人家记不住;但是不能过多过滥过快,这年头渠道有限,不可能填鸭式洗脑。

三民问题显然是借鉴某党的主义。

这年头主义不能说,问题还是可以谈的,当然谈论民权还是太早了,但是民心是要谈的,省得你们整天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再往前,没办法谈。

没有谈的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不能背叛自己的阶级,至少现在不能。

大明是大海大洋,有抵御风暴的力量;但换句话说,就是传统势力非常极其特别强大。他们有深厚的社会土壤,也有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

不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然而在当下,却不能说是错的。

以一己之力赤手空拳和大江大洋搏斗,最后只能是葬身大海,尸骨无存;是因势利导百川归海,让改革成为时代的潮流。

行稳才能致远,她曾经两次和这个时代抗争,结果都头破血流,甚至断送了儿子的生命。

这一次,她输不起。

对于汪舜华来说,所有的矛盾归纳起来,无外乎三点:民族矛盾,主要是和北方的关系;阶级矛盾,也可以说是民生问题,主要是农民起义;还有就是说熟的生产力太过落后的问题,这个是根本问题,但也是观念问题,毕竟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但是最直接要命的,是财政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钱,什么都办不成,不能发展军备,不能发展教育,不能兴修水利,这又导致了恶性循环:边患加剧、阶层固化、农业滞后、人口失业、流民问题等等。

但要解决财政问题,不可能单纯的鼓励工商业,更不可能皇家直接跑去做生意,而应该从分配方式入手,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土地兼并,规范宗室待遇,鼓励工商业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等等。否则,像明朝末年,官僚地主倒是肥的流油,朝廷还是穷,农民还是吃不上饭。

趁着现在资本主义萌芽还没有萌发,海外贸易还没有兴起,先把规矩立起来,阻力也就小很多。

但是这种话不可能拿到这里来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汪舜华想到另外一句说熟了的话: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如果她单纯的强调财政问题,文臣肯定要反对,而且以后伴随经济发展,腐败问题进一步蔓延,也并不是她的初衷,既然如此,不如一开始就把规矩立起来,就算慢一点,也要稳一点;即便数字没那么漂亮,差距小一点,社会矛盾也会缓和一点。

反正,现在还是明朝前期,欧洲还在文艺复兴,美洲还在与世隔绝,小鬼子还在战乱,她有的是时间,不用操之过急,否则像王莽一样扯到了蛋,会彻底葬送民族复兴在她手里实现的希望。

汪舜华从声讨王振开始,重点批判了官场腐败蔓延的问题:“如今,王振虽然死了,但他留下的风气还没有彻底杜绝,他造成的危害还没有彻底消除。要想肃清余毒,正本清源,你们身为阁臣,必须率先垂范,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后面几句有点太高大上,陈循等领旨,主动过滤了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正确的废话,选择了前半部分:王振不就是太监吗?汪太后对太监恨之入骨,这是要收拾太监了?那好啊!

汪舜华没有想到这番话会被理解成这样,接着往下说:“如今国用不敷,寅吃卯粮,这个问题,也不能任由其发展蔓延,该怎么办,你们也要有数。”

陈循等领旨,答应下去商量。

汪舜华忽然唤住于谦:“外头雪停了,我们出去看看吧。”

于谦怔了一下,寻思:“这怕是有真正的要事商量吧。”

果然,出了文华殿,汪舜华挥开跟随的宫女内宦:“我和靖安侯说说话,你们远远跟着就行,不必近前。”

于谦有点吃惊,什么事连心腹宦官宫女都要回避?

听汪舜华说:“刚才说的三件事,靖安侯有什么想法?”

于谦的脑子里转过无数个想法,看着汪舜华殷切的眼神,试探着问:“太后是要惩治宦官了?”

汪舜华一呆:“关宦官什么事?”

于谦道:“刚才太后说王振流毒无穷,臣等都以为太后是要借此打击宦官参政,重振朝纲。”

汪舜华笑道:“我恨王振不假,不过说到打击宦官参政,这是太宗皇帝以来就有的做法,我也不好擅改祖制。更何况,你认为宦官都是十恶不赦之徒吗?”

于谦低着头,他虽然不喜欢甚至看不起太监,但还真不至于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毕竟除了王振,他接触过的刘永成、金英、兴安等人都不赖。

汪舜华开口:“历史上宦官乱政的确实不少,可是外夷不臣、权臣欺君、外戚夺权、藩镇割据,乃至空谈误国、朋党勾连,都是取祸之道,谁也不比谁高尚。说到底,是君上立身不正,给了小人可趁之机。司马迁身残志坚,所著《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蔡伦改进造纸术,至今恩泽后人;高力士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一生忠心耿耿,不离不弃;郑和七次下西洋,张扬了国威,我从来不认为他们就比不过那些名垂青史的贤相们。”

于谦没有反对,这几个人确实很有名。

汪舜华道:“如今正是朝廷用人之际,古人倡导用人不拘一格,既然英雄不问出处,又何必在乎他是男是女,还是宦官?只要德才兼备,自可量才使用。”

于谦本想说你要是不用宦官,而任用儒臣,恐怕能用的会更多。

但这话他没说出口。

他对汪舜华闻名已久,也接触了几个月,但这个女人心思太深,他不知道她到底在想什么,是敌是友;尤其眼下提到的三民问题,言辞正大,冠冕堂皇,他还真说不出哪里不对。

汪舜华不知道他在想这些,只是以为于谦对宦官不满,只好解释:“我是想解决王振以来官场、军队作风之弊,跟宦官没有太大的关系;该做些什么,陈循等人商量对策,但你是首辅,心里要有底。”

原来如此,这是好事,虽然不一定能做成。

于谦称是。

汪舜华又说起了财政的事:“官场作风之弊,有督察院和厂卫,我相信很快就能令行禁止,至少刹住这股歪风邪气;只是财政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你要多费心。”

她叹了口气:“解决财政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开源节流四个字。怎么开,怎么节,这是一个大问题,闹不好是要天下大乱的。所以必须要筹划周密。”

汪舜华这样通透,于谦很是意外。

此前,他对汪舜华有很多种画像:野心勃勃但又深明大义,深藏不露却又锋芒毕露,宅心仁厚又不通俗务,好说大话又作风务实。

仿佛完全矛盾,偏偏又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

他看不懂这个女人。

更不知道这个女人对于朱明王朝来说是好是坏。

免了庆成礼,宣布以元宵节赐假十日。

她带着孩子们陪着太皇太后一起过节,太皇太后见她清减了不少,倒是有些怜惜:“外头的事,交给大臣们去处理就好,你一个女人,何必操那么多心?”

汪舜华苦笑:“做父母的,总是想把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孩子。我是想,自己辛苦几年,把朝廷的事情理顺了,将来还给皇帝的,是一个花团锦簇的太平盛世。这样,他就不必像他父亲一样辛苦。”

太皇太后叹气:“我知道,你是要强的,只是也不要操之过急。听说,你一连和群臣谈了好几天,累不累啊。”

汪舜华笑道:“只要能换来官员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我这点累,算什么?”

太皇太后不说话了。

元宵节期间也有奏疏,不过少了很多,汪舜华还是和孩子们一起画像,只是没有了世宗,心里有点涩。

永安公主很聪明,已经开始照顾弟弟妹妹了;永宁公主也很懂事,知道帮助姐姐,皇帝似乎也隐隐明白了什么;齐王见润有时候还会问父皇去哪里了;永康公主只能咿咿呀呀的宣誓存在感,汪舜华每次抱着她,都忍不住想落泪。

节日期间,免了命妇们的请安,只是宣了英国公太夫人吴氏、黔国公夫人梅氏、魏国公王氏进宫;隔天又招周贵妃等进宫,太皇太后是不大耐烦的,就到坤宁宫说话了。

这几个月,他们已经完全安定下来,生活也步入了正轨,沂王和德王开始读书。

汪舜华听刘定之说,沂王的书念的不坏,在绘画上有些天分,想到历史书上的那副《一团和气图》,于是派了书画家戴泉前去辅导他。

戴泉是当代最负盛名的画家戴进的儿子。

戴进在宣德年间供奉宫廷,因画艺高超而遭妒忌,遂被斥退。

这回因为汪舜华欣赏不了宫廷画家们的艺术手法,而想留下接近照片的容像写真,因此景帝想到了驰名海内的戴进,把他又招了回来。

果然是盛名之下无虚士。即便汪舜华这种门外汉也看得出来变通运笔,顿挫有力,比起她在博物馆看到的传世画作也丝毫不让。

汪舜华喜欢,景帝这种懂行的更是赞叹有家,立刻下旨授直仁殿待诏,为帝后作画,并教授生徒。戴进的儿子戴泉、女儿戴氏、婿王世祥等都是书画名家,现在一并到仁智殿供职,戴氏更在内宫伺候。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总裁大人,轻一点橙红年代绝色倾城男主总想让我破产 快穿魔鬼的体温辟寒金烈火浇愁跟科技树谈恋爱[三国]修罗武神农家小福妃
相邻阅读
地府合同工我生了五个大佬替我去宫斗这宫斗有毒[星际]涅槃红颜:命定宫斗1穿越后所有看不起我的人都来宠我禁欲上将,甜心到!上将大人,真会撩!天才女佣兵,皇上,将军跑了上将大人,宠上瘾!重生之再嫁末路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