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雅文小说移动版

m.yawenba.net

第八十一章 《明》风潮(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明朝那些事儿》在香港推出半个月后,即于台湾上市。

然后短短一两个月之内,明朝之风就吹遍港台两地,销售量达五六十万册。

几乎到处都是读《明朝》的人,也到处都是谈论《明朝》的人。似乎《明朝》一出,便洛阳纸贵。颇有,有水井的地方,就有《明朝》的古风。

这样一部风靡港台,涉及几百位明朝历史物,纵横00余年的明朝历史读物,自然是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口水仗。

有人不屑一顾:“也就是故事会水平,没什么太多学术价值,主观倾向非常严重。”

“炒作出来的畅销书,读了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这种流毒港台,贻害无穷的垃圾,压根就不应该放出来。”有人咬牙切齿叫道。

面对这种种包藏祸心的赤、裸、裸的指责,新亚书院的王立民教授站了出来:“一个还差一个月未满十六岁,一个大一新生,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我们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看待。”

“比多了很多历史,比历史多了很多戏谑。”

“总的来还不错,写作态度诚恳,语言俏皮,挺好看的。”

“林静不愧是写出三部的作者,她在此书上也采用了手的笔法,只是更加轻松幽默,并兼收并蓄时下的流行元素,融合成了现在读者们看到的《明朝那些事儿》。既有幽默,又有正史,还不乏一些细节和人物心理的描写。对于一个只从书本上看到明朝历史的人,会发现,林静写的历史更有趣,更真实,人物不再是脸谱化,有了自己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我看过这部书,虽然不知道写得怎么样,但总觉得作者是个很厉害的人。听还是个女生,哇,我真想一声,我喜欢你。”有不明觉厉兼发骚的。

“能让更多的人对历史产生兴趣,是这部书最大的优。”金庸如是。

“完全不同于她之前的三部作品,林静姐在这部书上放得很开,无论是文笔上还是思维上。你可以它俗,但俗得易懂;它真,真得感人;它趣,趣得好玩。”香港公认最好的散文家林燕妮,“有这三,就够了。”

当问到亦舒时,亦舒声称还没读过,无法做出评价。

其他的,也有持持中之论的:“这本书在叙述上用了很多生动活泼的方法,在主要事实上是忠于作者看到的史书(注意,是史书不是历史),但有很多加油添醋和臆想的成分,比如对人物的思想活动,基本是作者自己的想法。如果要深入地研究明史,还是要看史书和史学家的著作。”

更有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历史真相只有一个,但真正知道的只有月亮,因为几十亿年来只有它时刻盯着地球上的一举一动。可月亮没有思维,不会话,所以历史真相注定是不能在任何一个人手上重现了,总而言之,历史真相它不在地球上!

也就是,这部书就不应该出现,包括一切其它的历史著作也都不应该出现。

就像鲁迅先生所的那样,《红楼梦》的读者中,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每一个人从自身的角度去看《明朝》,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褒和贬。

所谓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除此之外,神通广大的《明报》竟然还采访到了钱穆。

钱穆,众所周知的国学大家。早在民初之时就有“南钱北胡”之,南钱自然是钱穆,北胡的是胡适。

钱穆早在1949年迁居香港,并创办了新亚书院,1967年10月,钱穆应蒋之邀,以“归国”学人的身份自港赴台。次年,迁入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之素,同年,膺选“中央研院”院士。

最近十年来他隐居于台北市外双溪的素,专致于讲学与著述,已不大问世事。

记者之所以会去采访钱穆,一来,林静现在就读于香江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名义上可以算得上是钱穆的学生;二来嘛,自然是钱穆曾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明朝的政治评价是:可惜西方历史这一阶段是进步的,而中国(明朝)这一阶段则退步了,至少就政治制度来讲,是大大退步了。

所以不少人认为钱穆是明朝黑。

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的人,很容易就可以从中看出,林静是个明朝粉。

甚至有人评论,《明朝》是为明朝翻案的一本“神作”,没有这部书,估计不少人一提到明朝,脑中就浮现“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这样一个糟糕的印象。

一个明朝黑,一个明朝粉,份量上林静当然不能与钱穆这样的国学大师相提并论,但偏偏林静是今年的年度话题人物。

港台通俗文坛能人辈出,武侠家有金庸、梁羽生、古龙、陈青云、温瑞安等,言情作家有琼瑶、岑凯伦、姬苔、严沁、亦舒等,其它的如散文家林燕妮,李碧华,但能在林静这个年纪就开始写历史,而且还写出了新意(虽然只是笔法上的新意)的,却是没有。

所以虽然上述所有作家的名声都比林静要大,但没有林静的话题性大。

有话题就有新闻,所以每逢林静出了新作品,都会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

以前的《英雄志》是,《昆仑》是,《那些回不去的时光》是,现在的《明朝那些事儿》亦复如是。

如果能从钱穆口中获得他对林静以及林静的作品的评价,哪怕是只字片言,也能作为材料,并籍此大肆炒作一番,届时报纸就不愁没有销量。

那些采访的记者,不少都是心怀鬼胎的。

因为他们不认为像钱穆这样成名几十载的国学大师,即使是偶然听人到《明朝》,也不会去读《明朝》这种“故事会”水平的历史通俗读物。

读过当然好,如果没读过,就更好了。

就像后世那个流传甚广的“唐僧和记者”的笑话那样,身为记者,无论是哪一种可能,他们总有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他们没料到,钱穆竟然已经读了一,并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很大度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通俗易懂,有可观之处,如果能继续潜心努力,未来必能有所成就。”

钱穆的评价,有对林静,对《明朝那些事儿》正名的意思。

于是,无论读没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尽皆为之哗然!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橙红年代农家小福妃修罗武神魔鬼的体温跟科技树谈恋爱[三国]男主总想让我破产 快穿绝色倾城烈火浇愁这个恶毒女配我当定了[快穿]惊!说好的选秀综艺竟然
相邻阅读
吞噬星空都市之造神系统复活的传奇都市百鬼行大中华时代落冥音十州风云志蚀骨沉沦学园都市的御坂姐姐杜若的爱情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