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雅文小说移动版

m.yawenba.net

十五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崇祯十二年七月十九日,大明皇帝朱由检在皇极殿内召集几位重要的大臣,召开本年度最重要的军事会议。

皇极殿后来改名为太和殿,此处为皇帝坐朝的殿堂,也是俗称的金銮宝殿。明初取名奉天,这是根据儒家的天命论,说皇帝是奉天之命来统治人民的,明代中叶嘉靖朝重建时改名皇极殿,其意是皇权永远统治的愿望。自建朝以来,皇帝都是在此处接见群臣,并召开最重要的会议。

作为被传命的边关大将,吴三桂有幸能够进入这座大殿,心中十分激动。进得皇极殿内,他不禁为这里的雄伟壮阔而感叹,此殿净面积有三千多平方米,由七十二根柱子支撑。正中是六根金井柱支托藻井,柱身沥粉贴金云龙,其余殿柱俱涂朱红油漆。柱高由地面至天花梁直至十几米,殿内正中有一个约二米高的地平台座,上面设置雕龙宝座,两旁有蟠龙金柱,天花板上藻井倒垂金龙戏珠,照耀着宝座。一会儿皇帝就会出现,坐在那里了。

为了这次重要的会见,吴三桂几乎一晚上也没睡,尤其是经过了昨晚上的斗智斗勇、惊心动魄,就更加没有睡意了。他一大早就起来,恐怕自己落在别人的后面,但就是如此,他依然还是来晚了一步,当他到得殿中时,一个人已经在这里多时了。

那人远远地在殿内守护着,他站在很偏僻的阴影里,吴三桂只顾着东张西望,并没有注意到他,那人也不打扰他,直到他的眼光转来转去落在自己身上时,才微微一笑,亲切地叫道:“三桂。”

吴三桂定晴一看,眼前是一位相貌儒雅的中年文士,身穿朝服,气质出众,情不自禁哎呀一声,急忙走上前去,跪下磕头,道:“恩师来了,请受学生一拜。”

“快起快起!皇上出来见着成什么体统?”洪承畴急忙将他拉起来。吴三桂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羞涩地一笑道:“学生实在是高兴得太过了,恩师见谅。”

“说什么话?都是自己人!”洪承畴低声说道,将吴三桂好一番端详,拍拍他肩膀道,“好!出落成了一条大汉了,看来假以时日,就是国家栋梁。”

吴三桂感叹道:“恩师过誉了。一晃两年多没见,恩师你就瘦了许多,陕西那地方,一定是非常劳苦吧?”

“匪首高迎祥死后,我们的日子好过了一些,最凶悍的十三路盗匪现在也已经四分五散,不成气候了,不过,流民并未减少,主要因为饷银太重了,百姓受不了,逼得又反了。”洪承畴道,“我们越是杀人,反的人就越多,这不是压不压的问题,实在是因为地荒得太多了,饷派得太厉害,再赶上流年不利,天灾不断,老百姓没有地种,有地种的又交不起饷,又赶上天灾。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是开仓赈灾,但兵部尚书杨嗣昌居然提议,还要‘三饷加派’,这是火上浇油,老百姓交了粮饷,还要交练兵的练饷,剿匪的剿饷,对付辽东的辽饷,最可气的是,在粮饷照交的基础上,这三饷是加派出来的。这是逼着老百姓造反,杨嗣昌的这个馊主意,害苦了老百姓。”提起陕西,洪承畴越说越气,怨言满腹。

“可是我听说杨嗣昌最近很得皇上宠信啊?”吴三桂说。

“没错。我和孙传庭写了一封奏折驳斥杨嗣昌,杨嗣昌知道了怀恨在心,在皇上面前进了谗言。要不,我不会被调回来的,传庭兄也不会下狱。哎,我们在外面打仗,最怕的是内讧,可是本朝开朝以来,内讧就没有断过。”洪承畴牢骚不断。

“呵呵,这一大清早,咱家的耳朵就有点痒,这是谁啊,在说是非呢吧?”只听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传出,从大殿后面闪出了曹化淳。在他的身后,则跟着一个身材肥胖、秃眉少发的小老头。

洪承畴、吴三桂急忙行礼,道:“公公好。”曹化淳点点头道:“两位来得真早。”

洪承畴道:“咱们心系皇上,一心想见他老人家,昨晚上都睡不着了。”

“咱家可提醒你,皇上自从那次出了刺客的事后,心里一直不大舒服,你们见了面,可不许一昧的发牢骚,尤其是孙传庭的事,不能说,知道不?”曹化淳道。洪承畴点头称是。曹化淳看了一眼吴三桂,道,“吴三桂,你一向可好?”

吴三桂心里有鬼,不敢直视曹化淳的脸,只低头俯首道:“谢公公挂念,卑职还好。”

曹化淳看着他的表情却自然如初,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他回过头对身后那胖子说道,“魏阁老,这就是我和你说的那个吴三桂。”接着又对吴三桂说道:“你在外面可能不认识,这就是咱大明的当家人,内阁的魏藻德阁老。”

吴三桂一听说他就是魏藻德,一下子愣住了。魏藻德却一步上前,拉住了他的手,兴奋地说道:“好啊,早就想见你了,你是国家栋梁啊!老臣一直听说边关有位赵子龙,今日一见,名不虚传啊!好好干,为国为家,为皇上,博个功名,功在社稷,老臣这里先替京师百姓谢谢你了。”

吴三桂很勉强地行了个礼,想起几天前,这人暗中派人诛杀吴梅村,连老弱病残的百姓都不放过,何其心黑手狠,今日一见,竟然表现得如此热情平易,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了。

洪承畴道:“卑职洪承畴见过魏阁老,愿阁老身体健康,诸事顺利。”

“说到保重身体,那是你们这些封疆大吏的事啊,”魏藻德走上前去,亲切的拍拍洪承畴的手,一脸的春风笑面,“洪大人在陕西剿匪,功绩卓著,非常辛苦,皇上是知道的,内阁也是知道的,那些悍匪现在成不了气候,全是洪大人之功,我作为阁臣之首,已经奏明皇上,论功行赏,洪大人居功第一。”

曹化淳一旁咳嗽一声,魏藻德不说话了,但是一脸的笑容望着大家,显得很真诚。曹化淳道:“我看人都来齐了吧,我这就进去奏明皇上。”

他话音刚落,里面有个声音道:“不用了,我在这儿。”从屏风后面,走出了崇祯皇帝,身后还跟着一个只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身着青衫,看起来很是文静。

众人见皇帝来了,急忙都跪下请安。崇祯疲倦地挥挥手道:“都起来吧。”大家谢主龙恩全部起来了。吴三桂看一眼皇上,脸色苍白,眼圈有些乌青,看起来是没休息好。

崇祯坐在金銮宝殿之上,道:“今天的会本来还应该有杨嗣昌的,但是朕派他去了陕西,熊文灿是个无用的,他招降了张献忠,可是又让人家反了。这个张献忠非常狡猾,只能杀,不能招降。熊文灿他吃了人家的好处,这才给了这个匪子以可乘之机。”

“皇上英明,”魏藻德走上前两步,诌媚地说,“熊文灿贪赃枉法,依臣之见,即刻下诏狱即可。”

洪承畴一旁听了皱皱眉,熊文灿是陕西大员中以招抚为主的干将,一举击败陕西巨寇张献忠,并迫使他投降,但张献忠首鼠两端,投降后没多久又反,而且拿出证据指出熊文灿当年曾受了他的好处,这是一个兵法上司空见惯的反间计,但崇祯又信了。皇上宁可信敌人的,不信自己人,他对文官们的猜忌之心,看来从来没有少过。只怕在这姓魏的鼓动下,能征擅战的熊文灿也要性命不保了。

崇祯冷眼旁观,将洪承畴的表情全看在眼里,咳了一声道:“该怎么处置熊文灿,朕会交给曹化淳,诸卿就不用操心了。今天这个会本来还有一人——孙传庭,但是他来不了,朕已经关了他一个多月了,洪承畴,陕西那边,对朕的这个决定是不是有些非议?”

洪承畴见问到自己,急忙拱手上前道:“不敢。陕西局势良好,孙传庭下狱后,他的军士没有异心,仍然誓死效忠皇上。”

“效不效的我们不去管他,”崇祯道,“杨嗣昌去了陕西,他的兵马交给杨大人去执掌吧。洪承畴,陕西那边你做得不错,流寇听说已经被追得无处藏身了,立这么大功,想朕赏赐你些什么?”

洪承畴跪倒在地,道:“臣不要任何赏赐,只求皇上能答应臣一事?”

崇祯道:“你说,我自无不可。”

洪承畴道:“我请皇上免陕西三年粮税,此令一出,陕西平定,数日可待。”

崇祯听了他这话,陷入沉思中,没再接言。

洪承畴见皇上不置可否,于是继续说下去了:“陕西连年大旱,今年犹为严重。蝗虫成灾不说,田里更是颗粒无收,百姓无粮无钱,吃光树皮草根,开始吃人。陕西各地,到处都有卖儿女之人,有些儿女实在卖不出去,当地人就将其吃了,此之谓食人。食人在陕西越来越多,死人的肉身往往多病,有时还易腐烂,这些人吃了他们的肉身后,上吐下泄,病倒在地者数众,更有甚者,走到半路就倒地身亡。陕西一带,路边尸横遍野,内中有不少是食人之人。即便如此,杨嗣昌大人推行三饷加派,仍然要有地之人和无地之人交纳高税,百姓对付这事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悄然逃走,一个是官逼民反,长此下去,流民越剿越多,各地流寇猖獗,真的成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了。”

崇祯道:“你说的这些事,朕都知道。陕西巡抚马茂才已经写奏折都和朕说了,朕这次要杨嗣昌去,就是来解决这件事的,陕西的事,你们就不用管了。”

洪承畴道:“臣以为,陕西民变不平,大明江山总是有些隐患的。若杨大人去了陕西仍推行三饷加派,危机并未消去。”

崇祯道:“几个流民能起多大的事?你要我免三年粮税,圣明之君,自当以民为重,但是我且问你,你要我免税,那么收不来的这笔钱,就不能用于辽东,辽东关系北方门户,皇太极那个人的本事你也是知道的,我辽东若是守不住,大明江山,那就不是隐患,而是要完了。”

魏藻德附和道:“圣上英明,辽东问题才是我大明的首要问题,辽东解决,国内何事不可为?”

洪承畴不敢争执,但面上却有不以为然之色。

崇祯道:“话虽如此,但是洪承畴的话也有道理。传朕旨意下去,陕西的三饷加派,可延缓一段时期,魏阁老,你身为内阁辅臣,明日组织三品以上大员,为辽东将士募捐。”

“啊——”魏藻德失望地说,“又要捐!”

崇祯道:“当然要捐,你们得捐出银子来,才能解陕西之困了,也不是让你们倾家荡产,你们都是朝中大员,妻贵子富,掏出点钱来为国效力,也不是什么难事吧?”

魏藻德强忍失望的情绪,低声道:“皇上真是爱民如子,臣带头捐,我捐一百两。”

崇祯道:“你内阁大员,就捐这么一点,不太少了些吗?我定个数,你捐五百两,三品以下,捐二百两。”

魏藻德为难地道:“皇上,臣实在拿不出五百两啊。”

“堂堂内阁首辅,拿不出五百两银子,真是笑话!”崇祯怒道。

“皇上有所不知,这一年来三次捐钱,臣家中已经没米下锅了。不光是臣,内阁所有的阁员现在的俸银还没发,都拖了快两个月了,这个情况下让大家捐钱,我看,效果不会太好。”

崇祯怒道:“你们就敢因此违逆朕的意思?国难当头,还惜那点小财干什么?”

魏藻德上前一步,道:“臣有一计,皇上若能采纳,当可鼓励士大夫们捐钱捐物。”

“你说吧。”

魏藻德阴阴一笑,道:“请皇上带头从宫中取出部分内帑,赈之于民,臣以为,连皇上都带头舍己为人,就没人敢说什么了。”

崇祯沉默了,他看了一眼曹化淳,曹化淳明白,忙走上前贴着崇祯的耳边轻声说道:“臣已经查过库存了,内帑大约三千七百万两,封住了,没您的旨意的,谁也动不得,宫中也没有第二个人知道。”

崇祯点点头,问洪承畴:“洪大人,陕西今年赋税还有多少未能收上来?”

洪承畴道:“大约四百万两。皇上若要赈灾,臣看,首先挤出二百万两即可平定人心,这二百万两,一半用作军费,一半用于赈灾,至少陕西一省有多一半人在一个月内不会挨饿了。坚持到月底,只要流民的数量不再逐渐增加,臣以为,杨督师平寇之日就指日可待。”

“二百万两?二百万两,”崇祯喃喃自语,“这个数目并不大啊。”转向魏藻德,“户部度支部的账好好看看,哪挤不出这点钱?老是惦着朕的这点家底儿?宫中的钱有用处的,少了一厘都可能会死人的,不到万不得已,不得枉用。曹化淳——”曹化淳凑过来说:“臣在。”崇祯道:“自即日起,你要严格控制宫中用度,要宫中所有嫔妃、王子及公主,都要以朕为楷模,穿这种衣裳——”指了指自己身上的粗布衣裳,“不要铺张浪费,要从衣帽物件、柴米油盐上省起,节下来的用度,全部用于辽东。”

魏藻德心里叫苦,心想皇帝又使这招,他不掏钱,就强行摊派给大臣,心里恨透了杨嗣昌,搞什么三饷摊派,现在反过来摊到自己头上来了。

崇祯道:“赈灾的事,就议到这里了。杨嗣昌那里,朕会让人带话,要他催税不要太紧了。吴三桂——”

吴三桂本来有些气闷,听得叫他的名字,马上精神一振,道:“臣在。”

“给朕讲讲辽东那边怎么样?”

吴三桂道:“辽东的局势并不好,自那次大凌河一战以后,皇太极步步紧逼,我们已经被逼得只能退守到锦州以里,皇太极依然采用围而不打的战术,将祖大寿将军围在了锦州,锦州如今已经有如一座死城,而且——”吴三桂看了崇祯一眼,道,“辽东现在也面临着军饷的问题,军队已经两个多月没有发饷了,锦州城内,如果不是祖将军威望甚重,恐怕早就哗变了,锦州城外,兵士也多有微词,臣以为,若今年冬天到来之际再不发饷,连给兵士们添新的棉衣的钱都没有,恐怕也会动摇军心的。”

崇祯道:“洪承畴你听听,辽东的事情火烧眉毛,你要我免税,我怎么免?现在只能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总比一个墙也不补好吧?辽东的事是最关键的,其他的都要让位。”

洪承畴坚持道:“可是臣还以为,流寇不除,始终是心腹大患,攘外先得安内,内乱不止,恐怕更要麻烦。民心能否稳定,臣以为才是真正的关键之事。”

崇祯听了脸色一变,还没来得及说话,只听得他身后站着的那文士突然说道:“臣倒以为,洪大人的攘外安内之说,尚有可商榷之处。”

大家一直没有注意这人,他突然说话,都是一愣,觉得似乎以前没见过此人。曹化淳道:“各位大人,老奴介绍一下,这位是新进举人陈新甲,以策论之说名闻一时,请陈大人说话。”

陈新甲道:“不敢。臣只认为,外与内之间的关系,都很重要,但论其本质,当然还是以外为关键。辽东是我大明门户,门户守不住,就一切都没法谈了。若要安内,必先攘外,这是关键之所在,现在皇太极围住锦州,其实是忌惮我大明的宁锦防线,臣以为,皇太极的军力和实力其实远逊于我大明,为何他能围住我们?实在的原因是我大明多年来一直兵分两路,一路用于辽东,一路用于剿匪,无法集中破之,而辽东作战之攻略,自熊廷弼起,就以被动防守为主,以逸待劳,怯于正面交锋,却没料到同样也给皇太极休养生息之机,也令我军长期处于待命状态,耗费财力,这是姑息养奸。臣以为,皇太极最怕的是速战,我军应集结军力,一举攻破,才是大计。现在杨嗣昌大人在陕西以十面张网之策,困住匪寇。陕西基本平定,这是天赐良机,我军正好凭此良机,集结兵力,与皇太极决战,破之后再返回陕西,合力剿匪。臣以为,如果赶上冬天到来,我们打完这一仗,那么吴将军所说的棉衣问题就谈不上了,仗打完了,即使欠饷,我们没有强敌压身,他们就算是哗变,咱们也可以抽出身来对付。况且即便是为了欠饷问题,我军也要速战,否则越拖时间越长,军心不振,开支增大,后果只能是欠饷越积越多。兵法云,兵贵神速,又是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速战是解决现在财政问题的最好出路。”

洪承畴、吴三桂听了这番奇论大不以为然,正要说话,却听得崇祯道:“陈新甲说得不错,袁蛮子活的时候,说过大话,五年平辽,但没平了。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一直遵守着熊廷弼生前的‘三方布置策’战术,以守为进,现在看来,他的战术是错的,我们守了那么多年,守住什么了?皇太极反而借着我们的守势发展得越来越厉害,我们是在给他时间发展啊!而我们自己呢,军队滞留时间过长,军心患散,军费超支,对皇太极不能一举击之,怯敌畏敌情绪日重,我军今天如果还不敢与皇太极正面交锋,锦州丢了,我看宁远也多半守不住,宁远再丢,我们就剩了山海关,这样下去,大明也快亡了。”

洪承畴对此论断持完全反对的态度,但一时想不好怎么说,没有插言。他知道这位新进举人陈新甲是杨嗣昌的门生,也是崇祯近来比较倚重之人。速战论在明廷多年来都有不少跟从者,而背后支持者其实就是皇帝本人。其实任何一位有识之士都知道,皇太极兵力凶悍,满人作战勇猛,但是因为地域资源有限,农田缺少,他们的给养不足,最怕打持久战,坚持速战,其实是把一个大大的便宜让给了皇太极,本朝自熊廷弼始,至袁崇焕、孙承宗等人都反对速战,但崇祯本人却始终对此有所怀疑。

坚持速战的人还有一个最有力说服皇帝的原因,那就是速战可以缓解巨大的军费开支,速战之后,若能一举击败皇太极,欠饷就不是决定性的的问题,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只要一鼓作气,打败了强敌,士兵们就算是心存不满,那时没有强敌环伺,也就好处理得多了。反正是要用这些士兵先打败强敌,用过之后,再作处理。

只有真正在军队里浸淫时间较长的人才了解,这种短视的想法实在是害人害己,政府如果对军人如此巧于利用,过河拆桥,那还有什么军心、权威可言?军队乃国家生存之根本,皇上对草民轻率,陌视其生死,对军人竟也如此冷漠,试问谁还能为国尽忠?

洪承畴当然知道,崇祯如此支持速战论的看法,其实有着他内心非常阴暗的想法。十年前,崇祯不顾众议,一意孤行杀掉袁崇焕之后,内心一直深为不安,他不思自己冷酷无情、刚愎自用,但反而常忌惮群臣对自己心存不满,因为袁崇焕之能天下尽人皆知,而辽东守将与满朝文武中,受他恩遇与提拔之人不在少数,并非仅仅一个祖大寿。袁崇焕生前最反对速战,崇祯现在却支持与他意见相左一派,无非是想向所有人证明,袁崇焕的战术是错的,而他当年杀袁崇焕,其实是一个英明之举。为自己当年的枉杀、错杀而找一点正确的依据,而从一个方面说明他其实对这件事的处理是很没有自信的。

洪承畴内心非常担忧,事实上袁崇焕被处死的后果现在已经非常明显了。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辽东成了个死穴,满朝名将,提起辽东个个噤若寒蝉,避之不及,除了一个祖大寿,辽东现在还能挺着作战的,只有吴襄、吴三桂父子了,其他众人,不是无所作为,就是根本不愿去担这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此番皇上急召他进京,也是因为这个局面。但他并非辽东守将,一意坚持自己的观点恐怕也没有说服力,他将眼神转向吴三桂,悄悄使个眼色,意思很明显,要吴三桂站在辽东军人的立场上,向皇上进言。

吴三桂岂能不明白他的想法,向前一步,正要开口,魏藻德却抢在他前面,拱手道:“圣上,臣以为,辽东战事之颓败,完全在于没有一员良将坐镇,无将帅之威,故而军心不整,这也是关键问题之一。臣推荐五省总督、陕西巡抚洪承畴大人挑起重任,坐镇辽东,行使将帅之令。臣还推荐宁远副总兵吴三桂官升一级,即日升为宁远总兵,全力辅佐洪大人,臣还以为,原锦州总兵吴襄,因兵败之故被削职在家,戴罪附闲,此案虽无冤情,但吴襄功大于过,功过完全可以相抵。臣请将吴襄恢复名誉与待遇,撤销其一切罪名。这也是昨晚上我与内阁阁老陈演太师等一众阁臣商议的结果,此建议等于内阁的意见。”

崇祯听了微微点头,道:“魏藻德大人的提议很好,朕准了。辽东的事情不能再拖了,锦州已经挺了整整一年了,我们也需要与皇太极决一死战,派一个统帅过去,是大势所需啊。洪承畴,你看如何?”

洪承畴道:“臣多谢皇上抬举,但臣现在还有一事不明,皇上这次命臣去辽东,不知臣可以领多少?皇上又给臣多长的时间完成重任?”

崇祯沉吟了片刻,道:“朕不懂兵法,但也知道,汉时韩信说过,名将率兵,多多益善。至于你能带多少兵,朕不能说出个实数,朕只给你八个人,他们是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还有——”崇祯斜睨一眼吴三桂,“新上任的宁远总兵吴三桂,他们现在所有的兵力,包括他们自己都要听你的调遣,这八人即日起就是你的走卒,朕先给一年时间,你只要给我解了锦州之围就行,朕再给你一年时间,把皇太极赶出辽东。一年不行,两年也可以,两年不行,就三年,三年不行,就五年,五年之内,你若能平辽最好,平不了,只要保住辽东,朕一样封赏。”

魏藻德道:“洪大人,天恩浩荡,皇上将八大总兵的最精锐兵力交于你,辽东督师,若论拥兵之重、蒙恩之隆的,从所未有,希望洪大人不要辜负了皇上的殷殷厚望啊。”

洪承畴跪下来道:“臣诚惶诚恐,多谢皇上知遇大恩,臣必当鞠躬尽瘁,马革裹尸,为国尽力,虽死无悔。”

魏藻德道:“吴三桂将军,圣上一言九鼎,今日已经将你封为宁远总兵,宁远、锦州、山海关,实为我大明辽东命脉。宁远一城,是名将的摇篮,昔日我大明良将,多出于宁远。你父子二人,一为锦州总兵,一为宁远总兵,父子二人享此重要位置,实为我前朝从所未有之事,今日你以弱冠之年,就被委以如此重任,圣恩浩荡,你当以国事为重,不负重托才为根本。”

吴三桂也跪下道:“臣多谢皇上提拔重用,吾皇万岁万万岁!”

崇祯道:“好了。闲话少说吧,曹化淳你即刻拟旨,洪承畴为辽东蓟辽督师。还有,他要的二百万两银子,给我一周之内务必筹齐,送往陕西。要户部的人加把劲,别老是哭穷。”

曹化淳遵旨。崇祯下令退朝,临走时突然想起一事,问曹化淳道:“锦州总兵吴襄现在北京吧?”

曹化淳道:“是。”

“明日召他入朝,朕要见他。”

座下的人都听得清楚,大家不约而同地看了吴三桂一眼,一个讯息已经很清楚了,吴氏父子重新得宠,朝中倚重之人,非他们莫属了。

大家纷纷退朝,陈新甲、魏藻德、曹化淳纷纷对刚刚被委以重任的两位将军表示祝贺,对昨晚之事,曹化淳依然是只字未提,一番寒暄之后,吴三桂与洪承畴出了宫门。

两人一路沉默无语,一直走到无人注意之处,这才敢于放心交谈。洪承畴直接问道:“三桂,昨日我拜谒内阁钱谦益大人,听说你曾经于几日前救了他们复社的吴公子?”

吴三桂道:“确有此事。不过乃举手之劳。”

洪承畴笑道:“现在复社上下,都已传遍了你的义举。,二张、钱阁老均是复社臣擎,连他们对你都青眼有加,实为不易。复社在全国有极大的清誉和影响,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你短短时间内能获得他们的首肯,为师也颇感意外,看来这举手之劳,真是做到了点子上。”

吴三桂听了这话,知道是吴梅村将这消息散发出去了,心中暗喜,复社是朝中清流,势力极大,钱谦益、张采、张溥等人更是名震天下,得其支持,对自己前程与声誉有极好的推动,但他脸上却并不见其喜色,反而做担忧状地说:

“只是学生一时义气,帮了复社,却得罪了内阁魏阁老,却不知道如何是好呢?”

“不错。”洪承畴同意。“钱阁老昨日送上奏折一封,是弹劾魏藻德的,说他在民间强占土地,家人横行,打死了几个百姓,证据属实,但呈到司礼监后就没有了消息,我怀疑皇上根本没看见,或是看见了也没当回事。”

吴三桂道:“吴梅村誓死护卫与魏藻德派人追杀的,应该就是这个东西。”

洪承畴道:“今日复社与昔日东林一样,自命清流,总以为武死战文死谏,就可扭转形势,却不知圣意难测之道理。一封证据就能扳倒内阁次辅,想的太简单了。三桂,你与这些人保持君子之交即可,万不可纠缠其中,为他们得罪魏藻德尚可应付,要是得罪了曹化淳,那就大祸临头了。”

吴三桂道:“是。只不知那曹化淳与复社的关系——”

“没有想象的那么对立。曹化淳在朝中的真正的对手不是复社,而是内阁的魏藻德和兵部的杨嗣昌,因为不想树敌太多,所以他对复社,一直网开一面。曹化淳这个人不是魏忠贤,他虽大权独揽,但并非完全是非不分,总还给着这些朝中清流几分面子,特别是他前一阵子力劝皇上除掉温体仁与周延儒之后,复社上下对他也很认同。但你若与复社太近,他也必然不喜,要知道历来清流与内侍总是死敌,你可不要无端竖敌。”

吴三桂把洪承畴的话记在心里,拱手道:“多谢恩师指点。”马上将话题一转,道:“恩师,今日皇上对你委以重任,我终于也能得以机会,与恩师共事了。”

洪承畴面上的神色却并不乐观,他摇摇头道:“不是那么简单,辽东这个死穴,今日终于轮到我来点了。”

“恩师,八大总兵个个手下都精兵强将,加起来有几十万之多,从来没有人能一举将他们全部收于旗下,皇上这么做,对恩师这一次确实是太过信任了。”

洪承畴道:“我倒没敢这么想,八大总兵中,除你一人是我的门生外,其他人都是拥兵自重的主,未必能全买我的账。再说,皇太极可不是李自成和张献忠,想和他动脑子,没那么容易,此外,为师现在最担心的还有两件事。”

吴三桂不解:“噢?恩师现在已经是辽东统帅了,还有何担心的?”

“为师担心的是陕西那边,李自成他们这些人并不是你们想象的头脑简单的草寇,他们非常狡猾,又人多势众,不能掉以轻心,依我之见,现在最应该的是调孙传庭出来坐镇陕西,他和流寇作战多年,最有经验,而且威慑力也最强,但皇上是绝对不肯的。还有一件事让我担心,就是那个姓陈的书生,他今日的速胜言论,荒诞不经,但皇上似乎对此还支持。为师担心,此人不久就会执掌兵部大权,到时为师一个不慎,就是袁督师的下场。”

吴三桂不以为然地说道:“怎么会啊?皇上对恩师和对袁督师的看法,可是不一样的。”

洪承畴摇摇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皇上最早对袁督师,也是言听计从的。不说这些了,事在人为,咱们尽力吧。三桂,今日你一跃成为宁远总兵,也是可喜可贺的事,不知你现在又有什么想法来相助为师?”

吴三桂的脑海中电转飞驰,突然间想起了吴襄昨晚的话:

“洪督师虽然有经世安邦之才,但他和袁督师、孙大人他们一样,只是一个文官,手头是没有真正忠于他的军队的。你和他们不同,你是行武出身,从小就在军营长大,咱们土生土长,军队就是赖以生存的法宝,也是咱吴家在朝中不倒的筹码。洪督师是你恩师,他过去后,除了你以外我想他也倚仗不了别人。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我们正好要借此机会发展自己的实力。”

吴三桂更不犹豫,直截了当地说:“辽东的军队作战能力远逊于清军,我想借一段时间,多招兵马,勤于练兵,以备决战之用。”

洪承畴道:“你的想法和我一样,老实说,皇上将八大总兵交于我的手里,这个决定乍一听来,十分令人鼓舞,不过,我细想一下,其实八大总兵中可用来作战的精锐部队,不过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三人罢了,你我现在就去山海关,招兵买马,屯兵练习。还记得为师送你的《练兵实录》吧,那就是一本练兵的书,这次为师要嘱托你在山海关给为师练一支真正能够作战的军队,为师要给这支军队起个名字,叫洪军。”说到这里,豪气顿起,将手一挥道,“为师当年跟随杨鹤巡抚时,曾以三百人破流寇四千人,从此创下了极大的名声,十几年来,为师的军队在陕西令流寇望风而逃,就被叫作洪军。这次为师要在山海关再建一支洪军,相信也不会比袁家军更差。”

吴三桂连连点头。洪承畴又说道:“只是,这次如果忙于练兵,就不能顺道去高阳了。”

吴三桂不解地道:“我们去高阳做什么?”

洪承畴道:“高阳是孙承宗大人的家啊。孙大人自离职后一直在家里附闲,但听说他人老心不老,组织了一帮乡民成立了民团,准备有一天再上战场,为国效力呢。我本来想这次取道去看看他,但是现在改变主意了,咱师徒二人马上就去山海关。练了一支能征擅战的洪军之后,再给孙大人报喜。”

老谋深算的洪承畴陷入了对未来充满幻想的美好憧憬里,当然,此时的他万万也不会想到,吴三桂确实将会帮他练一支能征擅战的军队,只不过,这只军队不是他的“洪军”,而是吴氏父子的“吴军”。(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辟寒金橙红年代这个恶毒女配我当定了[快穿]男主总想让我破产 快穿跟科技树谈恋爱[三国]修罗武神总裁大人,轻一点惊!说好的选秀综艺竟然农家小福妃烈火浇愁
相邻阅读
变身之艾尔特丽雅公主灰姑娘变身秘籍诸天尽头无限恐怖的平行世界爱豆竟然暗恋我总裁强势宠:甜妻,有喜了!清初再立国回到大清当宰相大清第一福晋重生大清当战神